当前位置:综体 > 视音文艺 > 详情

甘肃陇剧珍贵老照片 讲述了六十余年的发展故事(一)

2022-03-31 13:29:16   来源:综体频道   评论

综体频道最新图01.jpg



光阴的故事里,尽是岁月变迁。在泛黄的老照片里,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。

在陇剧六十余年的发展中,这些照片记录着泛黄的故事,收藏着陇剧人共同的记忆,惊艳了历史,温暖了岁月……

这个系列,我们将带着大家翻阅老照片,共同回忆陇剧发展历史中,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
陇东道情搬上舞台的故事

1958年5月间,甘肃省秦剧团赴平凉、庆阳演出至环县时,陇东高原还凉意袭人,演员练完早功后在环县礼堂大门口晒太阳取暖。说来机缘巧合,县广播站设在礼堂门口的喇叭里,这时正好播放着“陇东道情”的唱段,那优美的曲调、明快的节奏、乡土味醇厚的唱腔、独特的“嘛簧”显得气氛非常热烈,听了令人不由得陶醉。我在陶醉中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,如果把陇东环县道情皮影戏,用演员来表现在舞台上,保准不会错。我也不知哪来那么一股热劲,把这一萌生的想法告诉了在场的团长慕崇科(他是环县人,对陇东道情有着特殊的感情,是陇剧的奠基者和创始人),他当即表示支持。紧接着,我们立刻去名声远播的陇东道情之乡——木钵乡邀请了道情艺人许元璋的道情班子,号召演员快速学习掌握陇东道情的基本板路和唱段。

1_副本.jpg

1958年的陇东道情现代新编戏《六姑娘》

当剧团巡回在木钵乡演出时,在舞台上支起“亮子”(皮影银幕),先演出陇东道情《吵官》《王七怕婆》等之后,接着再演秦腔,没想到这场演出得到了老区人民的欢迎。慕崇科团长决定组织演员王界禄、苏琴兰、常惠芳、孙菊兰和乐队的俞孝知等同志,学唱、记谱,学会了《王七怕婆》《闹天官》《白玉楼》等唱段,接着再由王界禄移植传统剧《二姐思春》,由老导演薛再平执导了一出新戏,此戏在平凉上演即受到了欢迎。这是把环县陇东道情皮影戏改为演员扮演的第一出戏,其表演完全采用秦腔的表演形式。

2_副本.jpg

老一辈陇剧艺术家们与道情艺人学习

1958年6月间,剧团提出自创现代剧目的号召,这时正值剧团在庄浪县巡回演出,那里有一片“六姑娘”种的试验田,搞密植生产“放卫星”,我和剧团同志去参观并搜集素材、体验生活,连夜写出了小戏《六姑娘》,第二天投入排练,当晚粉墨登场,做到了“三快”——写得快,排得快,演得快。由此体现了当时的文艺工作者,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,把当地的真人真事用陇东道情形式搬上舞台的热情。当地领导看了这出戏后很兴奋,观众对这一新生事物也报以热烈的掌声。

3_副本.jpg

老一辈陇剧艺术家们创作剧目(一)

1958年9月10日,甘肃省秦剧团完成巡回演出回兰州后,在《甘肃日报》上刊登演出广告,把《六姑娘》《细水长诚》《吵宫》《二姐思春》和秦剧《战马超》作为一台节目公演。这是陇东道情这个新剧种第一次在兰州舞台上亮相,且出人意料地一炮打响,随之入选了甘肃省第一届戏曲现代戏会演,继之又入选了西北五省(区)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,可谓步步走红、彩声四起。兄弟剧团也前来学习,评论文章和《六姑娘》的巨幅彩色剧照以及舞美设计图被同时登上了1958年《戏剧报》第23期的版面。演出也得到了著名戏剧理论家、评论家罗合如、戴不凡等的肯定。中国唱片公司在西安为陇东道情《六姑娘》《吵宫》《王七怕婆》《白玉楼》等剧目录制唱片,并在全国发行,这对于甘肃的陇东道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。这次演出获得的成功,在客观上为陇东道情搬上舞台提供了尝试性的机会,并扩大了陇东道情的影响力。

4_副本.jpg

老一辈陇剧艺术家们创作剧目(二)

同年11月,由王界禄等人撰写以甘肃省秦剧团署名发表的《陇东道情是怎样搬上舞台的》文章,刊登于1988年《戏剧报》第23期。文章简介了陇东道情搬上舞台的经过,初步小结了在陇东道情音乐、排练、舞美、服装、表演等方面的做法和初步经验,为创建甘肃新剧种——陇剧开了先河。

(文章部分内容节选自老一辈陇剧艺术家王界禄创作的《陇东道情与陇剧》一文)

(文/图 甘肃省陇剧院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)

粉丝群5宣传版01.jpg


纪录网宣传照片最新04.jpg

绘画

【陇上绘画书法名人名家】麻弘

【陇上绘画书法名人名家】麻弘

麻弘,男,职业书画工作者,自幼学习书画,师从马西园、范有信..[详细]

书法

【陇上书法名人名家】王淑华

【陇上书法名人名家】王淑华

王淑华,笔名逸境。现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;甘肃省妇女书法家..[详细]